读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》有感

作者:龚迪光发布日期:2021-09-03

前言:不经意间,我们打拼事业已走过十余芳华,律所从无到有,从一到九,不断茁壮成长。在律所壮大的同时,我们一些老员工能够顺应时势,努力作为,积极思考,个人能力与水平得到大幅提升,在关键时刻能够勇挑重担,有责任有担当,能独挡一面,能成为团队的领导者。从这些新晋优秀中层管理者看出,他们莫不是在学习中思考,在实践中领悟,在总结中提升,在发展中创新,不断审视自己的言行,不断完善、提升自己的处事方式与方法,不断追求“工匠精神”,使自己的工作更趋于完美。籍此,再与大家聊聊事物的认识,以从中去积极思考人生,升华自己。仅此,也只是抛砖引玉,欢迎有志之士多来交流,让我们思想得到碰撞,人生得到启迪!

 

认识自己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古之欲明明德天下者,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

“格物致知”就是探究事务,以得到知识。当一个物体展现在我们面前时,经过我们大脑的过滤产生意念,然后再支配我们的行为,这就是事,格物即格事。如看到美食,我们就想吃,在吃之前,我们会先思考,能不能吃?思考就是格,格为探究,还有一层意思是判断、分析。饭是物体,吃饭就是事:我们吃完美食,会获得很多体验或感受,在我们脑海中留下记忆,这就是致知,获取到了新的知识及经验,然后不断重复,探究,改进,就有了我们今天琳琅满目的食品。

 

我们光着屁股从娘胎来到这个世界,对这个世界什么都不知道,除了身体感应,哭是我们对外界的唯一交流,父母小心翼翼的让我们尝试吃、说话、走路,他们通过我们的哭的反应程度,来了解我们,也让我们来了解世界,不哭表示我们接受了或适应了。我们在哭中逐渐认识了这个世界,形成记忆、经验、知识,逐渐有了我们自己的判断,形成了自己世界观。从少年、青少年、成年,我们不断从书本上,工作中,自身体验上不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生存知识。

 

批判自己。羊皮卷中写道:经验的价值往往被高估了,人老的时候开口讲的多是糊涂话。说实在的,经验确实能教给我们很多东西,只是这需要花费太长的时间。等到人们获得智慧的时候,其价值已随看时间的消逝而减少了。结果往往是这样,经验丰富了。人也余生无多。经验和时尚有关,适合某一时代的行为,并不意味着在今天仍然行得通。

 

从走过的路回头看,其实我们从出生开始所获取的知识,都是通过别人的经验传授,然后再通过自身的体验,逐渐形成自己的经验体系,但是这种经验只符合我们特定成长环境中的经验,是相对的,不一定适合别人。同时,换了另一个不同环境,又会产生新的经验,这就是创新。创新一定是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之上的,不能仅满足于过去的经验与条条框框,固步自封。我们要学会尊重和传承他人的劳动成果,通过自身实践创新出自己的经验体系,与时俱进。

 

所以,我们每一个人不要自满,自以为是,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体系,不进则退,我们要努力适应这个社会发展,成为一个有用的人。

 

升华自己。羊皮卷中写道:我绝不让头脑受到邪恶与绝望的引诱,我要用智慧和知识使之升华。我绝不让灵魂陷入自满的状态,我要用沉思和祈祷来滋润它。

 

卖油翁、疱丁解牛的故事就是对同一事物格物致知的最高境界,是对工匠、精益求精、“二杆子”精神最好的诠释。工作熟练无误,仅以为“工”,而未成“匠”;由表及里,精益求精乃为“工匠”,想要成为“工匠”,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工作,用满腔的热忱投入到工作当中,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不断学习,不断进步,只有这样才能精益求精、精雕细琢、追求完美,才能在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。

 

要始终秉持素直之心,就是简单、相信,对律所怀有高度的认同感和使命感。在平凡的岗位上,不放弃、不迁就、不随波逐流,努力坚守,与律所同呼吸共命运。要提升自我竞争力。真正的“工匠精神”,不仅是使命的延续、职责的坚守,还是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,科技在进步,时代在发展,只有不断学习,丰富经验,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创新。


 

所谓的“工匠精神”,不是一朝一夕的慷慨激情,而是需长年累月的坚守,在平凡的岗位上,始终保持初心,且心无旁骛,锲而不舍,秉持学思践悟专注与执着的精神,才会在未来成为天春最闪耀的那颗星!